2020年2月22日 星期六

巴黎恐攻的三點解讀

法國巴黎於2015年11月13日發生連續恐怖攻擊事件,攻擊地點為國家體育場(Stade de France)、巴塔克蘭(Bataclan)劇院等多個地點發生槍擊、爆炸及挾持人質,外媒認為應為基地組織(al Qaeda)或伊斯蘭國組織(IS)所為。法國今年已發生8起恐怖攻擊事件,1113事件被認為是法國版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法國巴黎連環恐怖攻擊事件約略有以下意義與影響。


首先,巴黎恐怖攻擊事件凸顯歐洲國家的國土安全問題。歐洲國家的政府統計,多達5,000人的激進分子已從敘利亞與伊拉克的戰鬥當中返回,其中多來自於法國、比利時、德國和英國,部分激進份子矢志於各自的母國進行恐怖攻擊行動開闢第二戰場緩解敘伊兩國的戰場,這些潛在激進分子於中東地區接受武器與作戰訓練。因而,從歐洲國家近來所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可以說明,無組織型態、無指揮結構、無統一作戰命令以及精心策劃的協同恐怖主義活動仍將繼續。

其次,從法國到丹麥接連發生恐怖攻擊事件,以及來自於敘利亞難民問題,更讓歐洲國土安全緊張情勢升高,勢必激化當地反移民、反難民和反穆斯林情緒,進一步可能引起更多穆斯林信眾反彈。歐洲許多穆斯林已愈來愈激進,歐盟也警告有越來越多歐洲民眾自願前往中東地區參與聖戰組織。再者,新型態的聖戰主義勢將改變歐洲地區的安全型態。歐洲國家正努力協調情報合作,以便在新威脅發生即時出反應之執法機構,將讓歐洲國家重新檢討資訊共享政策與作法,或於G20及APEC峰會上討論下一步之反恐政策以及敘利亞問題。

此外,巴黎事件也顯見輕型兵器與小型武器擴散問題。從查理週刊、高速列車(Thalys)與巴黎事件當中,輕小型武器扮演重要攻擊角色,意味著恐怖分子可以輕易獲得武器,這些武器其中多來自於巴爾幹半島地區或從黑市購得,歐洲國家人民與貨物自由流通更讓個別國家難以管控輕小型武器擴散。

對於我國而言,禦敵境外仍為現階段反恐重要關鍵途徑。我國加強之重點是防止某些個體演變成恐怖分子和極端分子,或是防堵來自中東的恐怖分子嫌疑人藉由我國轉機至其他國家,並且關切伊斯蘭國組織於東南亞地區活動狀況,以及馬來群島單位組織(Katibah Nusantara, KN)之威脅。在恐怖主義活動仍無法有效根除情況下,我國各項反恐作為應與國際反恐趨勢接軌,制定臺灣的反恐戰略,從而推動反恐外交以及關切全球恐怖主義趨勢與各國反恐政策。
發表於自由時報,2015-11-16

美日菲壓縮中國在南海的戰略自由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R. Marcos)於2023年2月8日協同第一夫人路易絲•阿拉內塔•馬可仕(Louise Araneta-Marcos)訪問日本。在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會晤日本天皇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此為小馬可仕總統於2022年6月30日就任菲國總統後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