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擁抱太平洋 建立南太友誼圈

2019年9月中旬,我國終止與索羅門群島以及吉里巴斯兩個南太平洋島嶼國家關係。一時之間,報章媒體與學界又重新重視南太平洋島嶼國家之重要性與我國外交困境。



就地理方面,南太平洋地區共計有16個國家(包含紐西蘭與澳洲兩國)。就14個島國政治關係方面,中國與其中10國有正式外交關係,臺灣則與4國有正式外交關係。目前太平洋時代正在發生改變,美國與澳洲戮力維繫太平洋島嶼國家外交以及經貿合作關係,日本、印度、新加坡以及我國正藉由政治與外交接觸並擴大貿易和投資,成為南太平洋地區越來越重要之參與者。

南太平洋島嶼國家之重要性
在地理位置上,臺灣不僅是位居東亞的輻輳之地,更是太平洋西端的大島國。若仔細觀察臺灣的圖形,南北角彎向太平洋,似像雙手擁抱太平洋。世界上許多陸地大國常忽略海洋小島國,多只會利用與操控,但做為中型國家的我國,較能平等對待島嶼小國,使得目前臺灣在國際孤立中,更需擴展與世界各小型島國之雙邊關係。
南太平洋島嶼國家有其重要性。首先,南太平洋地區水域魚產豐富。在太平洋主要有五大漁場:北太平洋漁場、北太平洋中緯度漁場、南海漁場、太平洋赤道海域漁場、南太平洋漁場。南太平洋漁場位於西經130°附近,為優良漁場,包含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周圍海域、南太平洋的帛琉和薩摩亞島周圍海域,以及澳洲東岸和東南海岸一帶以及紐西蘭周邊海域,這些地點漁產資源頗為豐富。
再者,太平洋亦是國際重要航線,略分為遠洋專用航線和區域專用航線兩類。太平洋航線主要分為北、中、南三條,北航線自美國西雅圖或舊金山經北太平洋至日本橫須賀,中航線自舊金山經夏威夷、關島至遠東各國港口,南部航線自聖地牙哥(Santiago)經紐西蘭、澳洲至馬尼拉及東協各國港口,由此可知其戰略地位重要性。
此外,南太島嶼地區擁有豐富水產與礦產資源。南太平洋島嶼國家之陸地面積雖僅有55萬平方公里,惟專屬經濟海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達1729.6萬平方公里,金槍魚(Tuna fish)即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全球約有55%的金槍魚罐頭產自南太平洋。在礦產資源方面,南太平洋海底近年發現因海底火山口噴發出之岩漿,遇到海水冷卻後形成之礦藏結合物,1982年聯合國通過之《國際海洋法》(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宣布200海浬為國家之專屬經濟海域,國家有權開採專屬經濟海域之礦藏,使得太平洋島嶼國家成為海中與海底資源之擁有者。
在國際政治層面,一國一票原則讓南太島嶼國家擁有一定份量之發言權。除1945年建立的聯合國規定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具有否決權外,任何國際組織一般都遵循一國一票的公平原則。理論上,國際組織實行國家無論大小之「一國一票」平等表決制度。這對於美國或俄羅斯擁有全球許多人口與土地之大國並不十分有利,但對於南太平洋的迷你國家來說,無疑可提高其在國際組織的分量與在國際社會之發言權,成為經濟與政治地位上無形資產。
南太島嶼國家面臨問題
太平洋島嶼國家面臨經濟、安全政治與內部衝突與環境等問題。首先,在安全問題方面,太平洋島嶼國家面臨著程度不等的安全問題。學者麥克法蘭(John McFarlane)曾歸納南太島嶼國家面臨著五類犯罪問題,並影響著國家與國際穩定,這五類犯罪問題包含:貪污、毒品販運、毒品恐怖主義、組織犯罪以及詐欺和白領犯罪等問題。
在經濟問題方面,太平洋島嶼國家由於經濟水平有限,無力以自身資源維持發展,因此許多國家需要獲得國際協助提供醫療資源與建設基礎設施。此外,這些島嶼國家港口規模有限,難以停靠大型貨櫃船隻,早期商船或可以提供島國國家間之港口聯繫與貿易往來,隨著貨櫃船隻規模增加,遠離航線的港口或者規模較小的港口面臨轉運成本的增加,遠離入境港口的位置變得相對更不利。
另有其他問題亦會影響南太平洋島嶼地區穩定。包含政治不穩定、種族和意識形態之分歧、在處理環境問題的政治與行政效率低下以及可利用天然資源的消逝。除此之外,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問題也可能淹沒這些島嶼國家,並造成大量的環境難民(environmental refugee)問題。

建構「南太友誼圈」
由於當代的國際社會當中,陸地資源競逐已達極限,南太平洋等廣大海洋資源已成為各國爭逐目標。與此同時,在中國崛起之後,對於海洋資源之企求亦有日益增加趨勢。對於我國長遠利益而言,爭取從東南亞國家到南太平洋島嶼國家,亦或者發展與南太平洋國家間之實質關係,對於未來我國漁業資源取得以及戰略價值都具有意義。
在國際地緣政治驅動影響下,東亞政治版塊之聚合仍將於2019年到2020年間持續進行。位居東亞地理軸心與政治角力場所的臺灣海峽,未來仍舊將成為國際政治所關切之焦點。影響未來兩岸關係的國際因素包括三個構圖:第一為美國身為全球唯一的強權在西太平洋的佈局;第二為區域內部的互動關係,包含美國東亞戰略轉變、中國與美國關係互動、北韓的核武危機、日本擴大在東亞角色、東亞政經情勢走向、東南亞的情勢,以及印度與中國邊界關係發展等;以及,第三個構圖為臺海兩岸之間互動狀況以及對於西太平洋國際政治之影響。
雖然南太平洋國家大多是地小民寡的島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有限,但基於我國欲重返聯合國,因此具有聯合國會員國身分的南太平洋諸島國,遂成為我國與中國在國際外交上,爭相拉攏的對象。其次,由於我國發展遠洋漁業需要南太平洋島國提供基地,因此在經濟利益的考量下,有必要持續鞏固與南太平洋島國關係。再者,中國未來有意發展遠洋海軍,部分南太平洋島國對中國而言,其戰略地位將大幅提昇,若中國取得南太平洋島國的邦誼,其將提供中國衛星通信基地、海上補給基地等軍事相關設施。
臺灣與中國的外交競逐已逐漸從中南美擴大到南太平洋。南太平洋島嶼國家小國寡民,政治風險略高,我國政府在拓展外交關係時必須更加謹慎,給予經濟援助時如果透過第三者貸款,或較有保障。同時,南太平洋島嶼國家較小、經濟發展規模有限,在開展外交關係時應該更小心,特別是這些國家和澳洲關係密切,我國需要留意澳洲的外交動向才能掌握南太地區的發展。經營與南太地區邦交國關係,可以擴展臺灣國際空間,並與澳洲、紐西蘭發展更為密切的實質關係。我國應積極參與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 PIF),以提供我國經濟發展與能力建設經驗回饋南太開發中國家,並促進彼此間之合作交流。
相較於西方國家與中國大陸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太平洋島嶼國家碳排放量相對較少,但卻首先面對全球暖化效應造成海平面上升與極端氣候影響。其中,我國在太平洋友邦中馬紹爾群島與吐瓦魯等都是珊瑚環礁,刻正面臨國土安全存續之風險。從哥本哈根到巴黎氣候變遷會議當中,業已凸顯國際間開始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美國、澳洲與中國大陸等國家,開始把環保視為外交戰略的一環,我國早於2006年帛琉宣言上已說明對於潔淨能源與氣候變遷之重視,並於2007年已開始推動潔淨能源計畫。我國現持續在南太島嶼國家推動潔淨能源政策與計畫,並在大學開設認識南太島嶼國家或氣候變遷相關通識教育課程,輔以學生乃至於社會大眾瞭解我國外交處境與問題,支持政府續積極參與太平島嶼國家區域多邊事務,藉由推動與太平洋島國論壇及區域內島嶼國家各項合作計畫,持續深化與太平洋島嶼國家之關係。

美日菲壓縮中國在南海的戰略自由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R. Marcos)於2023年2月8日協同第一夫人路易絲•阿拉內塔•馬可仕(Louise Araneta-Marcos)訪問日本。在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會晤日本天皇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此為小馬可仕總統於2022年6月30日就任菲國總統後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