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台北法案的兩面性
美國AIT主席莫健上周旋風式訪問台灣,他訪台的時間正值美國眾議院通過《台北法案》,以及眾議院又提出《台灣公平僱傭法案》。其中,《台北法案》要求美國行政部門協助台灣鞏固邦誼並參與國際組織。美國的這些舉措,即是進一步落實「自由與開放印太戰略」,透過台灣對大陸建構「威脅平衡」戰略。刊登於旺報,2020/03/12
美對中戰略意圖明顯
國際體系在無政府狀態底下,大國會與最具有威脅性的國家保持平衡,而國家威脅的觀念是經由認知威脅所定義,而非基於權力平衡的需求。根據美國學者華特所言,威脅的構成包括力量、地理位置的接近性、軍事能力與軍事意圖。
其中,「威脅平衡」的政策實踐,也包括「代理平衡」與「提供公共財的平衡」作為。前者是指將資源(特別是軍事裝備)轉移給第3方,目的是限制另一個國家的軍事投射能力或改變區域力量失衡狀態,代理平衡可以不涉及正式的聯盟關係。後者指的是,提供公共財的方式,在區域內增加政治權威,並弱化另一方的自主性。
在大陸堅持「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的框架,兩岸多年進行的外交戰,讓台灣邦交國僅存15個,也無法參與國際政府組織。2018年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接觸以及對美國的影響》報告指出,北京藉由貿易與投資等方式增加與南太島國的聯繫,使得美國所建構的印太戰略在南方出現「斷點」。
華府為了「補斷點」,遂開始警告與台灣斷交的國家,可能失去華府援助甚至遭到制裁。美國國會與行政部門,也開始以「國內法」形式強化與台灣外交關係。所以從通過《台灣旅行法》到近日的《台北法案》,皆可看到美國對於中國的戰略意圖。
在國際組織方面,台灣因無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在新冠肺炎爆發時無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即時資訊,而不利於防疫工作,台灣遂轉變為強調「健康人權」的策略,希望以此讓國際社會重視。與此同時,各國也紛紛出現聲援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聲浪。
軟硬兼施的兩面作法
美國順應這波潮流,在國際間建構「支持台灣加入不以主權國家為資格的國際組織」語彙,間接表示支持台灣的「自由、開放與民主台灣」,讓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社會成為在東亞地區所提供一種新的公共財。所以莫健此時訪台,目的應該是與通過《台北法案》有關,主要是為了穩定兩岸關係,避免走向新一波的熱對抗。另一方面,美國也盼促成台灣藉由民主與自由的價值挑戰大陸,這一軟一硬的兩面作法,實則更符合美國利益。
但是,台灣與美國更緊密的關係,也將使台北面臨來自北京強烈反對風險,讓台灣成為美中安全困境的核心。大陸方面已表示台灣「挾洋自重」,並批評美國國會成為「麻煩製造者」。
過去美中兩國已存在多項利益與衝突,而且在特定領域當中,美中之間權力差距正在縮小,華府與北京正採取行動,增加其他國家對中國所構成威脅的認知,這已成為典型的安全困境。
現階段美中之間除貿易戰與台灣事務問題外,台灣與美國的《美台經貿協議》,將是下一輪美中關係競逐的焦點。然而,這項協議也可能成為美中關係的籌碼,並且,台灣與美國間的協議尚有美豬與美牛是否進一步開放進口等問題。
威脅認知的轉變將影響國家對外戰略的形成,所以在美台關係越來越緊密之時,台灣則更需留意未來美中第二階段貿易談判,雙方是否會將台灣做為籌碼。
登於旺報,2020/03/12
美日菲壓縮中國在南海的戰略自由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R. Marcos)於2023年2月8日協同第一夫人路易絲•阿拉內塔•馬可仕(Louise Araneta-Marcos)訪問日本。在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會晤日本天皇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此為小馬可仕總統於2022年6月30日就任菲國總統後首次...
-
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日前於德國召開。而中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瑩回應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華為威脅論」與輸出「數位專制」提到,中國改革開放後引進西方的科技,但中國迄今仍保有原有的政治體制。但為何將華為的5G科技引進西方,就會威脅西方的政治制度? 刊登於 旺報,2020...
-
美軍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羅斯福號傳出25人感染新冠病毒,雷根號航母也有2人遭到感染,而美國海軍士兵在日本橫須賀基地也發現確診。美國國防部長艾思博已經下令,禁止美軍出國旅行及人員移動60天,美國海軍陸戰隊已取消或推遲演習和不必要的訓練。儘管美國國防部表示不會危及美軍戰力,但對於美國在東...
-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R. Marcos)於2023年2月8日協同第一夫人路易絲•阿拉內塔•馬可仕(Louise Araneta-Marcos)訪問日本。在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會晤日本天皇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此為小馬可仕總統於2022年6月30日就任菲國總統後首次...